她在高原上留下“带不走的技术”_公司新闻_九游娱乐正品官网入口 - 正版下载地址与首页网址大全
新闻资讯新闻资讯
九游娱乐正品官网下载:她在高原上留下“带不走的技术”
发布时间:2025-08-30 13:44:21来源:九游娱乐正品官网下载

九游娱乐正品官网入口:

  对于医生孔祥丽来说,一年无疑是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时期。这一年,高原的阳光、风雪,患者的期盼、新生,编织成一段难以磨灭的藏地记忆,让“医者仁心”在生命禁区,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2024年8月,作为陕西省第十批“组团式”医疗队的一员,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医生孔祥丽来到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医疗工作。

  在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孔祥丽担任神经内科业务主任,主要负责神经内科临床及神经介入工作。日常查房、会诊及每一次救治病人都是与生命的温柔对话,更是一场“精准诊疗”的修行。阿里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生活小习惯,让疾病呈现出鲜明的高原特征,神经内科疾病常与缺氧、寒冷等因素交织。细致观察、耐心询问,力求在每一个细节中捕捉病根,用专业相关知识为患者量身定做治疗方案。每一次成功救治,都是对医者初心的践行,也是对高原生命的敬畏。

  介入取栓手术室里,是与死神竞速的“高原战役”。2024年10月27日,孔祥丽做了来到阿里的第一台取栓手术,当40多岁的脑卒中病人来到医院时,已经一侧肢体偏瘫,言语不清。情况危急,每一分每一秒,都关乎大脑细胞的生死存亡。铅衣加身,孔祥丽和团队在高原特殊的手术室环境中,与缺氧带来的体力消耗、技术操作难度对抗,精准穿刺、导管到位、取栓……当手术成功,看到患者转危为安,所有的疲惫与艰辛都烟消云散。经过精心治疗,患者逐渐康复,能自己行走,语言功能也得到恢复,重新融入了正常生活,这样的结果令所有医护人员开心不已。

  平时孔祥丽还参加一些医疗保障、义诊巡诊、健康宣教等工作,普兰、札达、日土都留下了她的足迹。深入乡村一线为当地居民提供面对面的医疗服务,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为村民们提供准确的诊断,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普及健康知识,增强他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以实际行动将优质的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着力在破解患者就医难题上耕耘。在这片土地上,她深刻体会到,医术不仅是技术,更是心与心的交融。

  她还热情参加了医院的“三乙复审”工作,为阿里医疗长远发展添砖加瓦。那段时间,孔祥丽和同事们梳理诊疗流程、完善质量规范、优化学科建设,把内地成熟的医疗管理经验,融入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的日常,助力学科建设,为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留下“带不走的技术”。

  一年,阿里的蓝天、雪山,是孔祥丽见过最壮丽的风景。那里有缺氧不缺精神的战友,有待患者如亲人的藏族医护同仁,更有无数双充满信任与期盼的眼睛。

  回到西安,高原的风仿佛还在耳畔,那些与生命博弈的日夜、与藏地同胞共情的瞬间,早已融入生命里。

  今年7月9日,同院神经内科同事李军朝接力孔祥丽,作为陕西省2025年“组团式”医疗队队员,继续奔赴阿里人民医院。

  “临别前,孔祥丽医生传授了很多经验,尤其叮嘱一定要注意患者术前术后的管理照护。”李军朝和记者说,因为阿里当地医疗条件和人员有限,因此孔医生强调不能只做手术,患者的跟踪管理也很重要。

  虽然到阿里才一个多月,李军朝已经体会到当地群众“真不容易”,长期在缺氧环境下,生活不易,看病不易。“刚来就避免了一次误诊,很开心。”他和记者说,才到没几天,当地医生让他看片子,认为患者可能是脑梗,他接过来一看,判断不会是脑梗,更可能是脓肿,建议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果然,结果显示是脓肿,而且很大,患者很快得到了积极治疗,李军朝也放下心来。他说,在今后的岁月里,将尽己所能,看更多的患者,做最好的治疗,精心呵护这片土地上的生命健康。

  在医疗工作中,陕西省完成了西族大学附属医院综合楼、阿里地区120急救中心、中心血站、远程会诊系统、普兰县卫生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结束了阿里地区没有血站、等级医院的历史,阿里地区目前已实现“大病、中病”不出阿里就能治疗的目标。

  为了促进医疗环境全面升级,陕西省安排1亿元资金支持西族大学附属医院综合楼项目建设,该项目于2022年7月6日落成揭牌。

  为满足阿里地区各族群众日渐增长的健康需求,在各方支持下,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先后完成了新门诊楼修建、住院部维修、综合大楼建设、传染病院区建设等。2019年,陕西省投入资金3500万元,帮助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完成三乙医院创建。

  阿里地区120急救中心是陕西省“十二五”时期对口支援阿里的重点项目之一。该项目的建成,大大地提高了阿里地区医疗卫生水平,为全地区干部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2013年10月,世界海拔最高的血站——西藏阿里地区中心血站成立,陕西捐赠的血液采集、存储、制备、运输、化验、质控等采供血业务全流程设备全部到位并投入使用。

  2016年6月,第二批“组团式”医疗人才带领帮带学生给75岁高龄患者做髋关节置换术。依托“师带徒”工作,陕西医疗人才积极开展带教培训、指导当地医生开展新技术新业务,申报区、地两级科研课题等。

  普兰县卫生服务中心(2019年更名为普兰县人民医院)是陕西省长期对口援建的重点医院,2019年12月挂牌“二乙”综合医院,医院的提升改建大大改善了普兰县城医疗条件。2021年11月17日,阿里地区人民医院举办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成立仪式。陕西医疗人才组团式工作开展以来,全力推动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卒中中心、危重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逐渐完备学科建设,造福阿里地区各族干部群众。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李琳 实习生 赖雯

  海拔3850米的日喀则,雅鲁藏布江与年楚河宛如两条圣洁哈达在此相拥。稀薄空气中,藏族阿妈次仁卓嘎轻轻转动着经筒,目光越过金黄的青稞地,深情地望向那条刚刚通车的雄孜热路。

  华灯初上,盏盏路灯次第亮起,点亮了雪域的夜空,也点亮了无数家庭的期盼。这条仅有2.4公里长的路,看似不长,却意义非凡。它如一条坚韧的纽带,紧密地连通了城乡,成为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辉煌历程中的一枚鎏金印记,见证着这片土地的时代变迁。

  “以后,这片青稞地上就要长出我们的新家啦。”牧民次旦罗布手捻念珠,凝望着不远处即将兴建的安置房小区,眼角的皱纹里盛满笑意。而对于市民巴桑普尺而言,雄孜热路的通车更是一场出行的重大蜕变:“再也用不着绕行那拥堵不堪的吉林南路了,8分钟就可抵达市中心。”

  今年四月,当第一台挖掘机开进这片土地时,高原就给建设者们一个下马威。这里含氧量仅为平原的65%,每吸一口气都仿佛在艰难地攀登高峰。强烈的紫外线如同一把把利刃,灼烧着人们的皮肤;雨季占全年降雨量的90%,给施工带来了极大困难。

  “我们要高标准高速度施工,给藏族同胞早日铺就一条幸福路。”中铁二十局雄孜热路项目负责人丁红斌在动员会上坚定地说道。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们实行三班倒接力作业,白天抢抓高原上宝贵的施工时光,争分夺秒推进工程进度。夜晚挑灯奋战,重点推进附属工程项目施工和设备维修工作。

  七月雨季如期来到,建设者们身披雨衣铺设雨水管道,挖掘机铲斗在雨幕中划出一道道弧线,仿佛在向大自然宣战。午后,烈日炙烤着大地,地表温度飙升,但建设者们依然俯身于摊铺机与压路机间,用掌心仔细感知每一寸路面的平整。

  为了保障建设者们的身体安全,项目在驻地和施工现场设置制氧点,为作业人员提供充足的氧气支持。医护人员每天岗前都会逐一检测他们的血氧饱和度与血压,根据每个人的身体健康情况动态调整高强度作业班次,确保大家能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

  “喘口气就像爬山一样难。”来自陕西的工人李浩男说,脸上虽然带着疲惫,但眼神中却透露出坚定和自豪,“看着这条路一寸寸延伸,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长大。再苦再累,值!”

  这份“值得”的背后,是建设者们对工程品质的执着追求。他们进行了2.8米深的软基换填,为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整体抬升5米的路基,确保道路在高原复杂的地质条件下依然稳固;两侧边坡上撒下草籽,种下藏川杨。这些草籽和藏川杨,像忠诚的卫士,与道路并肩而立,共同守望着这条幸福路。

  当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典的号角回荡在雪山之间,雄孜热路已悄然融入日喀则百姓的日常生活。暮色中,路灯如酥油灯般温暖闪烁,为晚归的人们照亮前行的道路,让他们在寒冷的夜晚感受到家的温暖;晨曦里,车流如织,们的谈笑声与汽车的鸣笛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高原清晨的第一支欢快交响。

  丁红斌独自站在路口,静静地眺望这条凝结了团队心血的道路。彼时,中央第十一批干部人才王有慧也已抵达江达县。虽同属中铁二十局,他们素未谋面,但却被同一条路、同一份使命紧密相连。从日喀则到江达县,从一个项目到一片高原,一条路联结起一群人的青春,更串联起一个奔腾的时代。

  六十年风雨兼程,西藏从曾经的贫瘠走向了如今的丰饶;一代代建设者前赴后继,以热血和汗水浇灌着高原的梦想。当雄孜热路上的车轮滚滚向前,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出行的便捷,更是生活的重塑、希望的延伸。

  在这片离天最近的土地上,路通了,梦近了。一个更加动人的西藏,正迎着晨光徐徐展卷,向世人展示着它独特的魅力和无限的潜力。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杨刚 通讯员 林明锐